行业资讯

2017/03/24

1432

激光钕玻璃打造“神光”最强心脏

3月22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胡丽丽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大尺寸高性能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颁上海市2016年度技术发明特等奖,这是继2014年陈赛娟院士之后又一位女科学家主持的项目荣获特等奖。

激光惯性约束聚变装置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两条技术路径之一,具有重大的国家战略意义。这一装置的核心材料——激光钕玻璃的连续熔炼技术是国际上公认难度最高的光功能玻璃制备技术之一,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对我国严格实施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胡丽丽研究团队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为我国具备独立研发大型激光装置的能力提供重要的材料支撑。

记者在上海光机所看到的这个玻璃片,长80公分,宽50公分左右,晶莹剔透。要说特别之处,它内里泛着暗红色,浅绿色的外层严丝合缝地紧紧包裹,隐隐透着一丝神秘。

它便是大名鼎鼎的“钕玻璃”——因含有稀土发光粒子,可以在“泵浦光”的激发下产生激光或对激光能量进行放大,是激光器的“心脏”。

“种子光是微不足道的激光,只有纳焦耳级10-9,通过数千片大口径高品质的激光钕玻璃装置,最终将被放大到小太阳量级的兆焦耳级106”,上海光机所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中心主任胡丽丽介绍。

钕玻璃性能的好坏决定了激光装置输出能量的潜力和质量。上海光机所激光钕玻璃团队经过10多年持续攻关,取得了以连续熔炼为核心的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的突破,成功应用于“神光”系列装置和超强超短激光装置。

为国家啃下这块硬骨头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1964年建所以来长期从事激光钕玻璃研发工作,先后开展了硅酸盐钕玻璃和磷酸盐激光钕玻璃的研发工作。第一代是用于高能激光系统的硅酸盐钕玻璃;第二代是用于高功率激光聚变系统“神光Ⅱ激光实验装置”的N21型磷酸盐钕玻璃。

自国家启动重大科技专项以来,对大尺寸高性能激光钕玻璃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2002年,我们还在采用单片熔炼,一年做了102片,已经是最好的记录了”,胡丽丽回忆。

而此时,单片熔制技术从产量到性能都无法满足国家需求。聚变装置对钕玻璃性能一致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数千件钕玻璃元件必须性能一致,才能保证192束激光同时打在同一点形成聚变”,胡丽丽坦言这是挑战极限的工作。

美国联合日本HOYA和德国Schott两家国际顶级光学玻璃公司历时6年完成了钕玻璃连续熔炼技术研发,却对我国采取了严格的技术与产品禁运。这使得自主发展连续熔炼技术为核心的批量制造技术成为唯一解决途径。

“重任来了,她敢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研发中心党支部书记徐永春觉得胆大心细是上海光机所很多科研人员的共同特质。

“离线的模拟实验和在线实验总共做了100多次。每个环节都碰到过难题。有时候的确走到了死胡同,逼着我们再去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径。”,该项目第二完成人陈树彬将每一次的困难看作是解决核心问题的曙光,“再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人打退堂鼓。因为国家任务面前,我们没有退路。”,正是这样锲而不舍的精神支撑着这支团队在一连串的极限挑战中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解决两大难题 掌握四项核心技术

激光聚变应用的钕玻璃是磷酸盐玻璃。这种玻璃膨胀系数大,吸水性强,对耐火材料和电极侵蚀严重。因此,激光玻璃连续熔炼需要攻克杂质控制以降低损耗、动态除羟基以满足荧光寿命指标、除铂颗粒以实现高激光通量、小流量大尺寸成型、无炸裂隧道窑退火系列相互制约的技术难题。另外,为了保证杂散光的有效吸收,需要对钕玻璃进行包边处理。原有包边胶和包边工艺易产生附加应力导致钕玻璃断裂,而且耐光热辐射性差,容易导致包边失败。

针对这两大难题,研究团队展开针对性攻关,取得了四大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通过发明连续熔炼动态除羟基技术和杂质控制技术,保障钕玻璃中羟基吸收系数达到国际领先指标;团队发明了新型包边胶和包边工艺,并研发批量包边机械化设备,实现稳定可靠包边;发明了包边剩余反射、铂颗粒检测方法,实现了钕玻璃批量制造的高效率、高精度检测技术全覆盖;上海光机所建成有中国特色的首条大尺寸磷酸盐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批量制造线,实现了大尺寸激光钕玻璃的批量生产。

从隧道窑出来的钕玻璃,需要经过切割、冷却、加工,最后检验其光学性能。“比如里面有没有气泡和条纹等缺陷,如果没有,我们就要欢呼万岁了”,如今上海光机所的生产线一年能生产1200片大尺寸高性能钕玻璃,而胡丽丽和她的团队们依然会为每一块完美钕玻璃的诞生而兴奋不已,因为只有他们才能体会这背后的艰辛。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

半个世纪激光钕玻璃的研制凝聚了以干福熹院士、姜中宏院士为代表的三代科学家的心血。

“钕玻璃的成分、牌号、工艺在不断变化,但是精神却是传承的”,在胡丽丽眼中,最好的传承便是在前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做科研一定要做新的东西,就是要做没有人做过的事情”。

正是这样敢为人先的精神一脉想成,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多学科、工程经验丰富的老中青结合的科研骨干队伍。

“我已年过半百,开始有意识地做减法,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胡丽丽口中的年轻人如团队中的陈树彬、唐景平、孟涛等已成为团队中的顶梁柱,负责钕玻璃连续熔炼线与包边技术的设计与攻关。

“没有他们的匠心和巧手,就不可能有完美的钕玻璃”,陈树彬感慨,正是科研人员的与技术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精诚合作,才打磨出臻于完美的钕玻璃。

钕玻璃连续熔炼线一旦开始运转,将日夜不休地连续运转8到9个月。为保证各项激光科技工程任务,他们常常加班加点,春节假期也不例外。“我们的日历上不标注节日,只标注工程任务节点”,陈树彬说。

“在外人看来,我们可能像一群只知道工作苦行僧。可是我们也都知道,要想做成一点事情,光靠8小时是不够的”,胡丽丽谦和的笑容背后是眼底的坚毅和执着。

带着这样的坚毅与执着,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钕玻璃团队将继续开创激光玻璃事业的新征程,为我国建设“小太阳”的事业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

领先激光及焊接工业国际贸易平台

欢迎莅临广州国际激光及焊接工业展览会!

联系我们

商务邮箱:

商务电话:

020-38251558

公司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西路161号中泰国际广场B3107

主办单位官方微信

主办单位官方微信